半包围结构的字例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2022-04-05 20:19   803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半包围结构的字例(1)“司”字《曹全碑》的“司”字的布局是求巧丽,半外框写成45度曲角,曲处太窄里面横画只能往左伸展:一是为布局扁平;二是照顾到下面的“口&r

半包围结构的字例

  (1)“司”字

  《曹全碑》的“司”字的布局是求巧丽,半外框写成45度曲角,曲处太窄里面横画只能往左伸展:一是为布局扁平;二是照顾到下面的“口”字的安排。这样就有长短画的错落。简单的结构布置得很有变化,变成端正秀巧的布局。

  《鲜于璜碑》的“司”字的布局则求平整中的圆润,故将“司”字半围框写成钝角曲弧,像张弓形,横画直写到曲线,“口”字平正,方折和圆曲的结合,半围框内布局丰满紧密,端正厚重。

  《石门颂》的“司”字布局是追求方直大气,半围框写的很大,成三边围框。在转折处都求方折中的圆笔,如半围框、“口”字等转折都是方折中的圆笔,是方圆结合的办法,既方正大气,又圆润飘逸。(见图238)

  (2)“遗”字

  《曹全碑》的“遗”字纵势布局,这是因为横画多,为了上下笔画粗细变化,“中”字笔画重,“贝”字笔画轻细,又将“走之”旁加点,以免上部分过空。而且笔画稍重,形成上中下粗笔画包围细笔画 “贝”字,捺笔伸展,犹如一把柄,是端正平稳布局中出奇制胜一画。使结构起变化。在笔法上,笔画的收笔都顺锋出尖状,以造成秀丽的感觉。

  《鲜于璜碑》的“遗”字的布局使下部分重心往下移,使“走之”笔画往下压,把右边的“贝”字写得很紧密,突出“中”字上部,有种高耸的气势,“走之”捺笔平直伸长是为了全字稳定,都是为了力度重量,全字稳定坚实,很注意点画的态势变化和造型,如“走之”四笔的态势、造型的多样,“贝”字的右捺点的用笔都是突破一般用笔,都是为了结构的稳重又具变化。

  《石门颂》的“遗”字布局,也是使周围笔画宽松,处中间的“贝”字则笔画细,结体小,前者是为了布局有气势,后者的细小布局是为了结构有变化,收放结合。“走之”旁捺笔的超长是为了结体稳定和具有不可收拾的气势。也很注意点画的态势、造型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为了全字气势饱满,又为了平整中的多样化。(见图239)

  (3)“周”字

  《曹全碑》的“周”字的围框端正,左右的撇竖画起笔厚重,收笔尖锐。既浑厚又秀巧,下部分 “口”字则不平正,右竖长左竖短,与上部分有正斜的变化。

  《鲜于璜碑》的“周”字,布局很特别,除左竖撇写成斜曲笔外,其他笔画大多是粗壮的竖横笔画,显得方正厚重;又把最上横画写成缺一个角,形成一种曲折的变化。

  《石门颂》的“周”字,布局基本平正,左竖撇长笔,起收笔成曲笔,对字的格局起到定势的作用,其它横竖笔画都比较平整,只是粗细、曲直、笔势的局部变化,显得平易、大方、稳定、飘逸。(见图 240)

  以上我们对三种名碑四类七种结构中的二十六字的结构和用笔作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结构布局、笔法和对笔画的不同处理,所造成不同的书法艺术的内涵、神韵和风格。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所采取的艺术手法如笔画的收和放、疏和密,直和曲、粗和细、长和短、呼和应、俯和仰,夸张和删简,等等,这些既矛盾又依存的法则,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神韵,审美意味的艺术造型,从中得到启发:第一,学习传统技法不应该盲目地模仿,要对传统范帖的技法和艺术风格进行观摩、研究,认识其特点,包括结构、用笔和所形成风格的特点,这样临摹、学习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也容易背记,容易取得成功。第二,在学习传统技法比较有基础的过程中,也学习到前人艺术手段,学会认识和观察的方法、知识,对创作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有门路了。当然,个人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总是有个过程,从初步形成到成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把前人的成功经验,把适合自己的技法运用到个人创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艺。所以如何认识古人的创作技法、手段和艺术品味是学书者学习古代书法包括隶书的首要问题。眼高才能手高,认识是指导实践的,没有认识,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完全靠临摹中逐步的认识,必然是事倍功半,决非学习隶书的科学方法。孙过庭《书谱》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中国美院硕士开设的书法高考培训班(有需要了解的扫码加微信)

杭州望崖阁书法高考培训班招生简章
本文地址:http://shufa.yiriyitiao.cn/16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小编: 杭州书法培训班 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2015-2016届学生书法高考成绩


 发表评论


表情